虚假诉讼范围之界定——从立法与现实、民事与刑事的冲突谈起Definition of the Scope of False Litigation——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Reality, Civil and Criminal
靳建丽;
摘要(Abstract):
虚假诉讼不是本土理论研究推演的产物,也不是借鉴外国理论与实践的结果。它的形成具有实践特征,它是一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由司法实践对其规制的迫切需要推动学界深入研究的概念。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认定的判例与立法产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事法律规范及刑法规范对虚假诉讼界定的不一致,再探寻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学界对虚假诉讼内涵与外延的不同认识为立法的不一致提供了土壤。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虚假诉讼的认定与法律规定的差别,体现出目前虚假诉讼的范围仍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立法的非科学性。因此,完善虚假诉讼范围的界定是虚假诉讼制度有序运转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KeyWords): 虚假诉讼;比较;扩张;统一;规制范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靳建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其他学者也有相同的论述,参见纪格非:《民事诉讼虚假诉讼治理思路的再思考-基于实证视角的分析与研究》,载《交大法学》2017第2期;吴泽勇:《民事诉讼法理背景下的虚假诉讼规制-以〈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适用为中心》,载《交大法学》2017年第2期。
- [2]宿迁市安身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省和信物流有限公司企业借贷纠纷案,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宿中商再初字第00002号民事判决书。
- [3]承德市开发区环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行保证合同纠纷案,河北省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冀08民终3281号民事判决书。
- [4]阜阳市颍泉区劳动就业管理局与田某某物权纠纷案,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阜民一再终字第00043号民事判决书。
- [5]王某某、陈某某、曹某某、邵某某、刘某某、余某某、高某某诉罗某某、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昌支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江西省都昌县人民法院(2018)赣0428民再1号民事判决书。
- [6]胡某某与曹某买卖合同纠纷案,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法院(2018)黑8101民再5号民事判决书。
- [7]周某某虚假诉讼罪案,江苏省睢宁县人民法院(2017)苏0324刑初313号民事判决书。
- [8]李浩:《虚假诉讼与对调解书的检察监督》,载《法学家》2014年第6期。
-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第5条第1项规定,依法惩治虚假诉讼,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或者冒充他人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10]冒名诉讼可分为合谋型冒名诉讼与非合谋型冒名诉讼,合谋即指原被告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恶意串通。参见许尚豪:《冒名诉讼问题研究》,载《兰州学刊》2016年第1期。
- [11]参见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69页。
- [12]张卫平:《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构成与适用》,载《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 [13]参见任重:《论虚假诉讼:兼评我国第三人撤销诉讼实践》,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肖建华:《论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何秉群:《论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现状、难点与对策-以河北省检察机关虚假诉讼监督开展情况为例》,载《河北法学》2017年第4期;罗恬漩:《治理虚假诉讼维护司法权威》,载《人民法院报》2016年9月7日,第7版。
- [14]参见洪冬英:《论虚假诉讼的厘定与规制-兼谈规制虚假诉讼的刑民事程序协调》,载《法学》2016年第11期。
- [15]马贤兴:《虚假诉讼防治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版,第256页。
- [16]蔡彦敏:《“虚假诉讼:概念修正、定义厘清与有效治理”报告》,载《人民法院报》2016年9月7日,第7版。
- [17]肖怡:《〈刑法修正案(九)〉虚假诉讼罪探析》,载《法学杂志》2016年第10期。
- [18]武晓红、武少安:《也论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兼析〈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五条》,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5期。
- [19]梁根林:《虚假诉讼入罪要斟酌三个问题》,载《检察日报》2015年1月29日,第3版。
- [20]李翔:《虚假诉讼罪的法教义学分析》,载《法学》2016年第6期。
- [21]赵秉志、商浩文:《论妨害司法罪的立法完善-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相关修法为主要视角》,载《法律适用》2015年第1期。
- [22]同前注[10]。
- [23]张明楷:《虚假诉讼罪的基本问题》,载《法学》2017年第1期。
- [24]参见易晓东:《虚假仲裁中的案外第三人权益保护》,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25]丁学文:《虚假诉讼行为的刑法规制-兼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4条》,《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第2期。
- [26]有学者将“单方欺诈型虚假诉讼”称为“恶意诉讼”,名称上的不一致并不妨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文对此不做区分。
- [27]同前注[13]。